查看原文
其他

“普通人没有选择”?大教改时代,最需要学会做最优选择的就是“普通人”

诞姐 帝呱呱星球 2022-06-10


上周我们的文章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处心积虑合谋的鸡娃骗局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台收到了近千条留言,很多留言非常精彩,由于精选留言的数量限制,很可惜不能一一放出来给大家看。


其实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篇文章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就像清华副教授刘瑜的那篇《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演讲一样。这种不适,是因为它打破了很多人固有的逻辑和认知。


我们非常容易有一分为二的思想。一旦说“教育投入的高回报时代过去了”,有人就认为这是宣扬“读书无用论”;一旦说“盲目鸡娃是一场骗局”,有人就要反驳,难道要“快乐教育”让孩子什么都不学吗?我们普通人有资格吗?


“鸡娃”与“不鸡娃”之争由来已久,是因为“鸡娃”的定义混淆不清,所以给了很多人机会搅浑水,用这种一分为二的思想去煽动情绪和对立


那或许我们应该把它定义得更清楚一些。


我们反对的,是用片面的、甚至捏造的事实,去鼓吹焦虑,用恐惧、情绪裹挟大家,把大家“吓得”不敢不鸡娃。这就好像在赶集的时候,确实有一群人往前跑想多买点东西,这时候有人拿起大喇叭喊:“快抢啊,不抢就没有了!”最终引起了公众恐慌,造成了一场踩踏事件。至少,我们不想做拿喇叭的那个人;


我们反对的,是在这种恐慌的情绪下,家长变得盲目,不尊重孩子的自身特点,牺牲孩子的情绪健康,把孩子当成编好程序的机器人,逼孩子走一条别人帮你规划好的所谓的“最短路径”;


我们反对的,是为了这条“最短路径”,牺牲孩子更为重要的底层能力:好奇心、创造力、沟通力、批判性思维……;


我们反对的,是鼓动大家盲目的追赶数量、速度;反对死记硬灌,依靠背公式营造虚假繁荣;反对大量刷题这种没有方法的、低水平的重复。(若你又理智又有方法、没煽动没捏造,不在讨论之列,请勿主动对号入座。)


有一种论调是: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没有选择。


但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是普通人,资源有限,你更要看清楚路,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一个天才,或者所谓的“耐鸡娃”,怎么鸡都行。


但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天才,你可能会在奥数的路上投入了好多年,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孩子其它重要的能力也没有发展,最后落得两头空空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耐鸡娃”,那你更要懂得如何取舍,千万别看着那被宣扬的百万分之一的天才和耐鸡娃,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必须可以。


而一个“有钱人”或者“精英”,砸再多资源进去也没事,那可能只是他们10%的资源。而普通人,却恰恰要想清楚,把有限的金钱、时间,投入到什么方向上,才能给孩子未来。


这需要我们有视野,看得懂教育政策的变化,看得到世界的大趋势,看得到未来需要什么,找到方向,所以不盲从;


这需要我们有方法,懂得高效学习、懂得玩中点拨、懂得给孩子的大脑排网布线,所以心里不慌。


在我们写的一篇关于数学启蒙的文章底下,有这样一个留言我们特别赞同:



对,我们要给孩子的,就是有段位的学习。你会发现,当你不慌之后,当你敢于慢下来,用正确的方法不紧不慢、稳扎稳打,孩子可以鱼和熊掌兼得,拥有幸福而有后劲的童年。


在我们以前的文章中,已经分享了很多视野和方法。这两天,我们公号来了很多新朋友,这个星期,我们会把以前的文章按照不同的主题整理成几个系列分享给大家,新朋友可以更了解我们的思路和方法,老朋友可以温故而知新。


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努力跟大家分享视野、分享方法、分享资源。


今天分享的这个系列,是关于大方向的:


大教改时代,培养孩子有哪两条路径?

孩子需要具备的未来最重要的底层能力有哪些?


希望你看完,会有所思考和收获。


教育应该是出于向往,而不是出于恐惧。



教改,是动真格的!


前段时间,全北京市2020年登记入学、公办寄宿、民办校招生计划已出,包括诸多热门的海淀和西城名校。

 

由此可见,公办寄宿和民办摇号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太可能存在中间玩猫腻的可能性。

 

紧接着,上海民办学校的摇号结果出炉:

 

电脑随机录取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全程录像,过程和结果接受公证机构的监督,现场向市、区两级教育行政、督导、监察部门以及学校家委会代表等公开,确保公正公平。


                    

摇号的录取结果会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告知家长:



有没有发现,2020年教育改革动作频频,而且都是大招?

 

多校划片、发布负面清单,再加上去年的高考全面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启动强基计划。

 

不少家长很迷糊,不知道怎么解读这一系列的动作。

 

根据我了解的一些比较高层的信息,教改是要动真格的,这是顶层设计的必须推进的改革。



我在文里已经提过好几次“点线面体”思维了,既然叫做“思维”,就意味着它是分析任何复杂事物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只用一次。

 

理解教育改革,当然也需要用“点线面体”思维。

 

“大体”上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是5年、10年做计划的,意味着一盘棋下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你才能看到效果。


教改的中长期规划中:

 

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2020年开始,到2035年这15年的时间,中国要实现的目标是,成为教育强国

 

从教育大国迈入教育强国,这意味着:

 

高效!自主!从粗放转向集约,最大化的开发人才资源。

 

而这也是为了匹配中国发展到现阶段,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大面”上,中国未来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国际环境,比如美国对中国的制约会常态化,像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仅仅是一个开始。

 

越发严峻的国际环境意味着未来中国的人才,大部分都必须自主培养,从而实现自主创新和文化输出


 

这一波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人才,是比学习效率、自学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而不是靠填鸭的“计算机型人才”。

 

所以,教改无论遭遇多大的阻力,都会是国家强力推进的。因为不改,就没有未来。


减负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从粗放转向集约

 

明白了这个“大体”上的变化与规划,我们来看一下减负,这是一盘下了好几年的大棋。

 

2017年之前,是在推动校内减负。

 

2017年开始推动校外减负:从源头上剪断社会培训、竞赛与中小学招生录取挂钩的利益链。

 

2019年强基计划再次严格收缩社会培训、竞赛与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挂钩的利益链。

 

2020年直接发布“负面清单”,这说明该扫的阻力已经扫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重拳打死老师傅。


为什么国家要坚决减负?

 

必须强调:减负不代表不学习,而是要学的更综合、更有效率、更有兴趣。

 

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典型的粗放型。

 

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数据就是世界经合组织会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报告。

 

2009年、2012年,中国学生PISA成绩排名第一;

2015年,中国学生PISA成绩排名第十;

2019年,中国学生PISA成绩排名第一。

 

这个成绩看起来还不错吧?至少说明中国教育是前10的,还得过三次第一。

 

别高兴得太早,再来看看平均学习时长:

 

从2009年-2019年,中国平均每周学习时间是57个小时。

 

而芬兰每周学习时间只有36个小时。

 

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长多了一倍。

 

跟东亚的几个以高压著称的国家相比:

 

中国学生学习时间也是最长的:比日本多10个小时;比韩国、新加坡多6个多小时。

 

以下为2015年和2019年的PISA报告。


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如果放在企业里,那绝对是需要即刻优化的数据:

 

投入两倍的时间,才达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这说明学生们大量的时间做的是“无用功”,而这些“无用功”占据了本该让孩子玩、思考和发展兴趣的宝贵时间。

 

美国教育学家曾提出衡量教育的两种指标:知识回报感情回报,所谓的感情回报,就是你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对所学的东西是更加感兴趣了,还是更厌倦了。

 

恕我直言,中国大部分孩子是越学越累,高考后撕书扔书,大学后沉溺于打游戏都是表现。

 

教育的感情回报,会成为全面减负后追求的目标。



教育均衡化,
是减负的配套措施


说完减负,不得不提另外一盘大棋——教育均衡化

 

因为如果教育无法均衡化,意味着仍然有大批量的孩子会挤破头去某些所谓的顶尖名校,而学校的各种暗地里的选拔必然再次跟“超前学习”挂钩。

 

明面减负,暗面增负就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所以教育均衡化的大棋,从2013年就开始了,这个时间早于校外减负的时间(高层政策制定者心里门儿清)

 

《重磅!北京西城宣布多校划片:学区房凉凉?别天真了!》文章里提到的北京取消共建生,是2013年开始的。

 

2015年牛小频繁兼并渣小,推行教育集团化建设。

 

2016年,北京中考招生新增“校额到校”,要求优质高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定向给到普通的高中。一个在普通的中学的学生,只要关注自己在学校内部的排名,不需要进行全区的竞争,就可以进入优质高中。

 

2019年,海淀、东城开始多校划片。

 

2020年,西城开始多校划片。并且公民同招,民办学校要与公办学校同时招生,不允许提前招生。“公民同招”、“超额摇号”、“不准跨区招生”。

 

以上的所有看似零散的“棋子”,都在布局同一个棋面:教育均衡化。

 

所以今年摇号仅仅是个开始,未来摇号会成为大趋势。

 

无论是否摇到自己心仪的学校,我真的觉得不要为摇到而沾沾自喜,也不要为没有摇到认为孩子将来都玩完了。

 

因为在全面减负的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国家会把所有选拔和任何超前学习脱钩,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严格跟着大纲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变通能力。

 

所以最终比拼的是家长是否能够跟上教改的步伐,及时转变教育思路。



 
两种孩子,两条培养路线,
你适合哪种?

 

明白了大面上的变化与规划,我们来看一下国家为两类孩子留出的两条路。

 

一类是所谓的超常儿童,也即在数理化方面有超高天赋的孩子。

 

从人大附小开始“早早培”的招生,到西城的八素八少,都是为了这类”真天才"的发展和培养。

 

强基计划里对于这些超常儿童的培养也有衔接,一条路贯穿打通:匹配最好的师资专门培养这些超常儿童。

 

另一类就是普通儿童:包括曾经被各种生拉硬拽,靠填鸭式教育培养的“伪天才”。

 

对于这类孩子,过去要花绝对多数的时间去超前学习,而未来,国家要把所有选拔和任何超前学习脱钩,并建立综合评价孩子素质的机制。

 

那么,一个真正方向性的问题家长就必须认真的考虑:

 

是继续在超前超量学习上投入,还是给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均衡发展?



2020,后教改时代,
孩子的奋斗方向是什么?

 

后教改时代,孩子的教育规划何去何从?

 

我可以明确的划答案给大家:

 

国家要求对学校每个孩子的校内有全面综合的评价从而成为未来招生的评价方式之一,虽然怎么实施还在尝试中,但可以肯定的是:

 

风向已经变了!

 

如果要给大家建议的话,不用老是想着给孩子报各种班,填满他们的生活,反而应该适当给孩子留白,锻炼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给到他们自由探索天赋兴趣的空间。

 

家长要给孩子创造在人文艺术体育以及数学思维这几个方面的良好环境,让孩子在丰富的环境里多面尝试。

 

所谓人文:就是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大量阅读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艺术:尝试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审美的环境,并提供让绘画和音乐天赋充分流动的空间(这也是我们在帝呱呱的排版上尽可能兼顾审美的原因)

 

体育:鼓励孩子大量进行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数学:将孩子从刷题和背诵式的数学学习环境中解放出来。因为除了天才儿童,学好数学完全无需超前学习,弄清楚教科书里的全部概念,不要背诵公式,而是搞清楚公式里每个符号的含义,能够想明白某个变量的变动会导致什么结果,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王道,而非反复大量刷题。


一个简单判断数学是否学的好的方式,就是看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强不强,而不是看他的算数快不快。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一定会享受到这波教改的红利。



“鸡娃”要转向了,像帝呱呱从开号第一天起就强调孩子的“好奇心”、“内驱力”、“创造力”,将会逐渐成为各路妈妈不得不走的路,时代需要的牛娃们会在这里汇合。

 

当然,我们也会结合“负面清单”的内容,和大家分析具体怎么学,学什么,以及怎么培养孩子的学科素质欢迎大家探讨和交流。

 

—END—


关于大方向的思考,你还可以看看下面几篇文章:


读懂“强基计划”,你会更理解天才与普娃的两种培养路径:

事关你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不看就晚了!史上最全“强基计划”解读


看看别人的现在,思考一下我们的未来:

美国中产的悲剧:教育军备赛的盲目投入,换来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拉开不同阶层孩子距离的,不是知识,而是不同教育模式下的思维模式:

 “妈妈,我失业了”,应对20年后的失业潮,美国顶级私校正在做这件事


未来最需要的底层能力是什么?

我们用100%的精力鸡娃,却忽视这几项决定孩子90%人生的底层能力


底层能力要怎么培养?

这些能力比成绩重要100倍,很多人却不知道怎么培养,我来告诉你


*更多相关文章,可以点击下方专辑阅读哦~




长按上图中的二维码添加诞姐和十一姐的私人微信。来和我们聊一聊吧~

      转载开白请加微信:xywull商务合作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